Shots 📷

理念

  1. 构图,色彩,内容,摄影艺术
  2. 审美,美是理念(客观真实)的感性显现
  3. 生命力(动物拟人
  4. 拍照要有情感,不要刻意捕捉和渲染苦难,没有价值 没有温度 没有同理心
  5. 构图是为了故事呈现/画面表达服务的
  6. 技术是基础 接下来 对自己生命情感的一个探索 把自己的理性和感性相交融 成为摄影的灵性
  7. 看一张照片 don’t think、feel、、快速四五条分析,用摄影师的眼光来解读,审美
  8. 摄影-习惯 快门-快感 积累-质变
  9. 用时间拍照 用时间沉淀
    纪实摄影(对人的训练 记录时间 记录那一刻对世界的真实表达 摄影的冲动
    艺术性不是生活的复制品 艺术的摄影点-生活化 趣味性 情绪化 幽默化 -耐人寻味
  10. 距离感 (全身和特写 表达不同的情感
   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(外在美,情感,信息

构图

  1. 大多数照片较为平稳,同时有一些张力
    物体的数量、大小、色彩、位置、方向、质感、吸引力会影响其视觉重力,画面中多个物体的视觉重力构成了平衡与张力。
    平衡来源:静态,对称,稳定,横平竖直,客观
    张力来源:动态,不对称,边角,斜线,情感
  2. 平面秩序: 事物变图形 抽象
    照相不是出于构思作画,而是出于选择构图。三维世界在二维照片中有了原来不存在的关系(远近透视)
  3. 决定性瞬间:照片只叙述当下,恰好一个瞬间所有事情(人,地,物,所有细微之处)均各得其所,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
    布列松:“如果照片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让人理解其被摄对象 那么形式关系必须被严格地建立起来 摄影的目的是在真实事物所构成的世界中甄别出韵律 在一张照片中 构图是同时发生的综合结果 是对于眼之所见的各元素的有机协作。”
    形式即内容 但形式也离不开内容(不要只会拍老头环卫外卖小哥)

曝光

  1. 曝光三要素:光圈,快门速度,感光度iso,与图像亮度有关
    另外,光圈与景深相关,快门与凝固程度有关,感光度与图像细腻程度有关;
    M档手动挡(手动调节三要素),A档光圈优先(调节光圈和iso自动设置快门),S档快门优先(调节快门和iso自动光圈)
  2. 光圈:控制镜头进光量(通过镜头前面看得到光圈大小),其数值等于 焦距/通光直径
    光圈越大数值越小,进光量越大,背景虚化越强,1.4 - 2 - 2.8 - …表示光圈半径差根号2倍光圈面积差2倍进光量差一倍曝光差一档
    景深指的是画面中清晰的一段(否则就被虚化),光源与镜头(光圈)形成的角度越大,景深越小,所以,景深与被摄物体距离平方成正比,与光圈数值成正比,与镜头焦距平方成反比
  3. 安全快门:在光圈开到最大,快门尽量慢时,拉高iso(后期去除噪点)做到正常曝光,拍出来不糊(因为手抖)的快门。
    安全快门的经验值是 1/焦距(远距离的狙击枪对瞄准的要求高),这里前提默认被摄对象是静止的。
    快门速度应该考虑被摄体的移动速度,动态人像快门通常不能低于1/200,还需考虑其与相机的距离(影响其在画面中的比例)
    拍摄“背景清晰,行人模糊”:打开相机防抖,保持手的稳定,快门设置在1/30或1/50
    拍摄“背行人清晰,背景模糊”:关闭防抖,相机跟随物体,移动的同时按下快门
  4. iso:感光度指传感器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,相当内置光源,数值越大噪点越大(牺牲图像细腻程度)事实上,是由于低进光量带来的噪点,只是iso提高亮度后使噪点更加清晰
    iso只是一个配合的角色,90%的情况下应该自动(由曝光补偿控制)即可
  5. 曝光补偿:事实上还是通过支配三要素来控制曝光。
    当m档时,曝光补偿是三要素的调整后的画面整体曝光偏向,做信息提示用。
    当三要素自动/半自动时,曝光补偿就是一个总控开关,我设置这个开关为-1,其他三要素就根据这个指令自动计算结果。
  6. 最起码的是亮度正常,看直方图(牢理论:暗处不死黑,高光不过曝)
  7. 测光功能:平均测光模式下,如果相机计算图像中所有像素的平均亮度为18度灰,则认为曝光补偿为0(前提是相机认为所有物体的平均反射率都是18%,自然界中物体的平均值确实如此,但对于具体物体不一定准确,需要调整曝光补偿,白加黑减)
    不同的测光模式,区别只在采样范围(整体,中心,点),使得曝光补偿为0时采样范围内平均亮度为18度灰
    一般来说,无需改变测光模式,在多重测光(索尼,富士)下调整曝光补偿即可。

透视

  1. 焦段越大,拍得远,画面窄(相同画面下,人靠近背景(事实上大焦段需要在距离主体更远处拍摄出相同画面))
    焦段越小越广角人越胖。 c画幅的35mm等效全画幅50mm
  2. 85mm-人像焦段。 35mm-人文扫街呼吸感。 50mm-两者折中
  3. 透视关系:与焦段没直接关系,和镜头离物体远近有关。
    焦段 距离 透视 效果
    短焦 距离近 透视强 广角 拉伸感 有张力
    中段 / 透视自然 与人眼相似 没有明显拉伸感 背景较平但没有明显压缩感
    长焦 距离远 透视弱 背景比例接近真实 压缩感
  4. 定焦镜头的画质一般比变焦镜头好,光圈可以更大
  5. 对焦: 对焦的过程就是把对焦点锁定在主体的过程。定焦镜头
    对焦点,对焦性能,,对焦距离
  6. 手动对焦。。

器材

  1. 画质:相同传感器下,像素越大画质越差。。
  2. 传感器cmos: 手机<卡片机<半画幅<全画幅<中画幅<大画幅,大传感器成像更细腻噪点更少
    相同距离下,取景范围:全画幅焦距 = 半画幅焦距 * 1.5(1.6)(半画幅50mm的取景范围相当于全画幅75mm的取景范围)
  3. 档位:M档手动挡(手动调节三要素),A档光圈优先(调节光圈和iso自动设置快门),S档快门优先(调节快门和iso自动光圈)
  4. 图像质量:FINE(直出jpeg)+RAW(无损照片)
  5. 动态范围,宽容度
    宽容度一般指的是RAW原始数据,能记录最暗和最亮信息的范围。
    动态范围则是指照片或视频,能保留最暗和最亮有效信息的范围。
    你可以解一张高宽容度的RAW格式照片,用它调出一张高动态范围的照片,大致就是这个意思。
  6. 白平衡:相机白平衡等于光源色温时展现为白光,越低越黄(暖色),越高越蓝(冷光)

用光

  1. 硬光:太阳/小光源LED等离物体距离远,可以认为是平行光,能让物体产生清晰阴影的光,称为硬光。硬光会使画面显得精神、干脆,也会凸显脸上的沟壑、痘痘的高光。
  2. 柔光:随机的阴影模糊的光线。柔光会使脸部的光影过度更加柔和。硫酸纸、塑料袋等介质都能够冲散光线,在太阳前加柔光布,跳闪也是一种做法(打向天花板再均匀反射下来)原理都是让光线从规律变成随机。
  3. 光源距离主体越近,光线越柔和(发光面积越大?),光影的反差越大(平方反比定律,后期拉回来即可)
    光柔与硬指的是光线的杂乱程度,体现在阴影的锐利程度上;反差的大小是指光面与阴影之间的亮度差异,体现在阴影的深浅。
  4. 直闪,热靴等,,
  5. 光比:背光面亮度/受光面亮度。“逆光时人脸是黑的”“演唱会时艺人的脸过曝”“窗外过曝”“背景太亮&太暗”等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主体受光和背景受光相差过大所导致的,无法通过曝光三要素调整,因为相机的宽容度优先,只能展现一段的亮度。
    解决方法:拍摄raw后期拉回来,拍摄两张不同曝光的图像合成,人像摄影给暗处补光,亮部和暗部放弃其一

参数

  1.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拍摄中应该注重拍摄本身而不是相机的设置,需要适当放权由相机决定参数。
    拍摄时,需要思考和权衡的只有:档位选择,曝光补偿,快门速度设定,保证安全快门,光圈设置
    其他可以在拍摄现场外设置好的参数:照片格式的选择,白平衡的设置,防抖开启与否,测光模式的选择,对焦模式的选择,对焦区域的选择,连拍模式的选择,长时间曝光降噪与高iso降噪,色彩空间的选择,滤镜/创意外观
  2. 风光参数
    光圈: 白天建议光圈优先此时快门速度不必担心,一定够快;如果近处有景物时,要缩小光圈(一般取f7.1以上);近处无景物而对焦点较远时,光圈可大可小。
    快门: 夜晚建议快门优先。光线不足且手持时首先保证富裕的安全快门上三脚架时,可选慢快门,使得水、云等呈现丝绸状。
    其他: RAW格式、ISO自动、白平衡自动、单次对焦、单点对焦如果没有快门线,设置2秒的延迟快门
  3. 扫街参数
    光线不稳定时,快门优先:1/200以上,保证移动的主体也清晰。
    在光照很强时,可用光圈优先,设置大光圈,快门速度自然会很高
    对焦: 区域选广域,来不及调整对焦点;模式选AFC连续对焦,锁住移动主体;
    其他:光圈与ISO自动、曝光补偿控制亮度、白平衡自动。篮球赛、活动、会议类似。。
  4. 参数设定整体思路
    白天光线充足时,安全快门不必担心,可光圈优先:风光f8左右,人像开到最大。
    光线不足时。安全快门压力大,可选快门优先,根据不同情况,设置不同的安全快门。
    一般,快门速度越快越安全,但需要拍摄丝绸状流水时,须设置慢快门,用三脚架固定,别忘记套上ND镜。
    拍摄移动、随机主体时,对焦选择广域+AFC连续对焦,把对焦交给相机;拍摄风光、产品时,可选单点+单次对焦,精确把控。
    测光模式保持默认不必调来调去,白平衡可前期设置好,也设置自动后期调整。

后期

  1. RAW:无损照片,保留最多信息
  2. Ligthroom

Scut